去年10月時,頂新風波全台抵制林鳳營,這事件居然也跟我產生了關聯。關於台灣飲食的小小縮影。
5年前吧,我剛退伍,搖滾貓還是兩個人的時後。我們假日到鶯歌老街上擺人像攤,跟一家生意不好的古董店阿婆借了店前的位置,就這樣做起漫畫人像的生意,人像生意不難做,反正就是畫的可愛帥氣大家開心就好。
過了幾週,古董店前多了一攤賣冰淇淋的,店主是一個大概不到40歲的媽媽,知道是媽媽是因為跟她聊天知道他有三個孩子,最大的已經高中了,單親媽媽。在盛夏,冰淇淋攤的生意非常差,跟漫畫人像的生意比起來更是糟糕,一天不到10支冰淇淋是常態,而那10支還有幾支是排隊畫人像的客人捧場的。
在鶯歌,冰淇淋生意非常競爭,尤其老街已經有牛角冰淇淋名店,毫無特色的冰淇淋沒人吃是很正常的。
大姐人很好,我們也常吃他的冰淇淋。她是個老實人,老是強調自己是用鮮奶調和,不是用水,但是客人不捧場。看到她慘淡的生意,我們動念想幫幫她。那時大姐用的是林鳳營的鮮乳,於是我們想說那就把冰淇淋機作成牛奶紙盒好了,可以強調鮮奶製作,重點是,我們不需費心設計。
奇蹟發生,紙盒冰淇淋機做好的一週後,排冰淇淋隊伍長長延伸到老街的中間,瓦數小的冰淇淋機應付不了人潮,擠出的冰霜化不夠,濕濕軟軟軟的。就算這樣,林鳳營冰淇淋瞬間躍升老街的冰淇淋扛壩子,生意好到林鳳營區經理來拜訪,也登上了日本的旅遊手冊。
看到這光景,我們很為大姐高興,看到這樣的好人,能夠好好做生意,不再愁眉苦臉,家境也改善了,我們覺得做了一件好事,自我感覺非常良好。
這一切,我都沒有多想。
到了去年,頂新事件延燒全台,林鳳營一併遭殃,徹徹底底的。我接到了大姐的電話,他對我說:這次我被毀了,你能在幫我創造奇蹟嗎?
我答應了大姐,雖然我心想:奇蹟哪是說創造就創造的?況且我也不知道這次有什麼能作為行銷的。但是我那陣子正值無名歌出版在即,手上又有幾個案子待結案,12月又即將搬家,冰淇淋車的改造我就一拖再拖,不時接到大姐的電話催促,但我時間真的抽不出。到了後來,我對大姐說我真的沒空,她可以先找別人處理,要等我需要等到我12月忙完後了。
後來冰淇淋大姐沒找我了,也不清楚目前狀況怎麼了?
事實上到了後來,我的心態也變得不太願意去幫她創造什麼奇蹟了。在幾次溝通的過程中,我發現了一個台灣滿地都是,關於餐飲業的常態。
“冰淇淋對她來說,根本不重要。”
五年,這五年她只是靠著牛奶紙盒的奇蹟跟名聲正旺的林鳳營,做了成功的生意。台灣的食盲也就被這表面的虛像吸引着排隊。但這些東西終究是虛的,泡沫般隨時都會破滅的假像。果不其然,一個頂新事件,奇蹟終究是一場誤會。
但是,當你賺到了錢,生活改善了,有了信心後。為什麼從頭至尾都沒有去想想,“冰淇淋對你來說,究竟是什麼呢?”,除了那個虛像,能不能做些努力與嘗試,去讓冰淇淋對你產生意義呢?或者不要說的那麼複雜,至少,生產出更好更獨特更非吃不可的冰淇淋。
結果,過了五年,一個小小事件,全沒了。而她也沒有任何累積去對抗意外。我到底還有什麼理由跟動機去幫她創造奇蹟呢?
這也是台灣多數低價餐飲的縮影吧?前些時日看到一篇一個高材生去早餐店臥底體驗的文章,要我們不要以知識分子的姿態對他們指指點點的。但事實上,台灣的早餐市場不是全面性的中央廚房化,全面崩毀嗎?
原因就是因為,那對他們來說,只是個糊口的工具。他們不打算提升它,也不打算提升自己。
林鳳營事件,還有一個完全相反的例子。
永和四號公園有家非常有名的咖啡店:E61。他的義式咖啡非常棒,每天開店前,騎樓早已大排長龍。有去過那家店的人都知道,老闆跟老闆娘是非常有個性的人,雖然總是滿臉堆笑,但是非常有原則,買咖啡的人也都不敢有意見,只求能喝到那杯銷魂的咖啡。
在林鳳營事件後,當各大咖啡店紛紛聲明改用它牌鮮乳時,E61如故的持續使用林鳳營,沒有公告,沒有聲明。店家依然排隊,咖啡依然好喝,老闆依然有個性。我也沒看過有哪個客人敢對老闆說:你用林鳳營我要抵制你!我們只是閉嘴喝著得來不易的黑糖拿鐵。
你正在做的那件事,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呢?